close


 

 



「霧社事件」是1930年發生在南投仁愛鄉霧社地區,賽德克霧社群族人不堪日本殖民政府極權統治,反奴役、反霸權所締造的台灣原住民族群大規模抗日事件

台灣青年舞團藝術總監洪淑玲指出,「賽德克之歌」是台灣舞蹈史上第一次以「霧社事件」為主題所創作的大型舞劇,主題和電影海角七號的導演魏德聖籌拍中的電影「賽德克.巴萊」有相同的觀點,都是講述台灣原住民賽德克民族抗日的一段歷史故事。

洪淑玲表示,這項創作集合許多藝術家、文學家一起合作完成,包括霧社事件「風中緋櫻」原著作者鄧相揚、音樂作曲家洪秀錦、金曲獎歌后許景淳等。

主辦單位期待藉由「賽德克之歌」舞展的呈現,勾勒出一幅高山民族的圖騰,深化觀眾對賽德克族史地人文風情的認識,進一步產生對原住民的尊重。

演出團隊台灣青年舞團與青年高中舞蹈科,在全台初步排定的5場舞劇演出中,特別選在歷史場景所在地南投縣演出3場

5月16日晚間7時30分台北國父紀念館。民眾可索票免費入場觀賞。

台灣青年舞團與青年高中舞蹈科近幾年的舞劇創作,均以關心台灣本土文化為主題,包括2006年的「舞躍台灣紅」、2007年的「印象.水沙連」、2008年的「發現福爾摩沙—平埔詩歌」等。

 
賽德克之歌-風中緋櫻(本事)
鄧相揚 

「霧社事件」是日本殖民台灣史上一個創傷的記憶,更是台灣原住民悲壯而又嚴肅的一段歷史。

由於清朝與日本帝國在「甲午戰爭」中作戰失敗,台灣無辜的在「馬關條約」中被割讓給日本。日本帝國政府佔領台灣之後,據有廣闊山地並建立隘勇線,更在「五年理蕃計劃」
(1910-1914)的大屠殺中,逐漸建立在台灣山地的控制權;日人不僅收奪原住民傳統領域的土地,獲取山地沃源,更以強大武力為後盾,對原住民施以暴政和苛役,原住民族人的生活陷在水深火熱中,而霧社地區賽德克族的固有文化更瀕臨滅絕危機。

莫那魯道(Mona Rudao)於1882年出生在霧社群(Tkdaya)馬赫坡社(Mhebu)。長大後接掌馬赫坡社的頭目。

莫那魯道對日人的極權統治忍無可忍,因此誓死要保衛家園,驅逐日本帝國的肆虐與蹂躪,他對族人說:「日本人像濁水溪的石頭一樣多!也像霧社森林的樹葉一樣繁!」賽德克族人抗日的志節如奇萊山一樣的雄壯!

1930年10月27日,正逢霧社地區舉行聯合運動會,日人官員和家眷都前來參加,莫那.魯道見機不可失,於是聯合霧社群馬赫坡Mhebu、波亞倫Bwaarung、斯克Suku、荷歌Gungu(Hogo)、塔洛灣Truwan、羅多夫Drodux六社族人,先攻陷附近各地警察駐在所,獲取槍支彈藥,然後攻進運動會場,共殺死134名日人。
    
花岡一郎、二郎為霧社群荷歌社Gungu(Hogo)的原住民菁英,深受日人栽培,其教育與婚姻皆由日人所撫育而成,惟事件發生後,一郎、二郎夫婦在「忠、奸」的糾葛情感下,選擇舉族自殺,其悲壯殉死如霧社風中飄盪的緋櫻。
    

莫那.魯道與抗日志土退至馬赫坡溪谷與岩窟據守,奮力對抗日人的進擊,日人無法攻下,於是出動飛機、大砲、和毒瓦斯,進行血腥討伐
    
原住民族人死傷慘重,但莫那.魯道及抗日志士寧死不屈,與日人相持四十餘日,最後寡不敵眾,加上欠缺糧食彈藥,莫那.魯道飲恨自殺,而參與起事的原住民共有1,236名,據估計戰死及自殺者近千餘人
    
霧社事件之後,迫使日本帝國變更其「理蕃」政策,即改剿為撫,不再以武力和苛政來對待原住民,對於山地建設亦略有改善,其後更廢除「蕃」的稱呼,改稱為「高砂族」


 
范宗沛 . 櫻花之歌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geo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5) 人氣()